热门资料
國外期货市场操纵的案例分析及经验借鉴 (上)
期货市场操纵是指操纵者利用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影响交易品種的价格,使其朝着某種有利的方向偏离并从中牟利的行为。操纵行为严重地破坏了市场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的执行,侵害了一般投资者的利益,阻碍了市场的稳定有序的運行,因此,它一直是期货市场监管机构严厉打击的不良行为之一。本文通过國外期货市场几个典型操纵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成熟市场的经验教训,以期为國内期货市场的监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國外期货市场操纵事件的回顾与分析
西方发达國家期货市场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有着成熟的监管体系,但期货操纵现象也时有發生。如,期货市场发展早期“世纪逼仓者”哈钦森对小麦期货的成功逼仓,1971年Cargill公司被诉操纵1963年5月的玉米期货合约,1979——1980年美國亨特兄弟操纵白银期货案,1991——1996年日本住友公司操纵LME铜期货案等等。
1期货市场发展早期的逼仓事件
期货市场的操纵行为主要表现为逼仓,逼仓一般出现在可交割的现货量不大的情况下。此时,逼仓者是市场中的买方,它既拥有大量的现货部位又拥有大量的期货部位。这样,可以使没有现货的空方或卖方在进入交割月以后只好以较高价格平掉自己的部位,因此,期货价格一般会偏离现货价格较远。
19世纪是商品期货操纵者的黄金时期,那时,交易所制定的交易规则非常自由,没有对持仓量进行限制,董事会也没有对投机者进行有力的监督。因此,历史记载的操纵事件只是發生在大巨头中间的争夺,基本上交易所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制止逼仓的企图。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一直缺乏关于那个时代大户活动的细节、价格波动及其它市场活动的详细记录,也没有与现货供给、需求相关的记载,更不会有监管者对操纵行为进行控制的记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段时期發生的逼仓及操纵事件,无论成功与否,对后来制订监管立法的过程非常重要。仔细分析19世纪發生的有代表性的操纵事件,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最初监管立法的思想来源,分析这些案例可以为交易所应对这类逼仓及操纵行为提供立法支持。可以这样说,这段时期的操纵事件,在多头与空头的力量博弈下,推动了期货监管立法的产生及随之而来的法规调整。
(1)1866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市场的操纵。
本杰明·P·哈钦森是第一个企图操纵期货市场的人,他的目标是对1866年8月的玉米期货市场进行逼仓。得益于每周农作物产量的预测,1866年5月和6月,他在谷物类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积累了大量的多头仓位。此时,据说小麦的购入成本是0.88美元/蒲式耳。到了8月份,受伊利诺斯州、爱荷华州及毗邻芝加哥的其它州的每周作物报告影响,小麦价格迅速上扬。8月4日,小麦合约报价0.90——0.92美元/蒲式耳。8月18日,哈钦森的交割要求使小麦的价格上涨到1.85——1.87美元/蒲式耳,空头损失惨重。
这起逼仓事件和随后發生的其它逼仓事件,促使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决定禁止这種行为。他们第一次给逼仓下了定义,认为逼仓是这样一種行为:“订立购买商品的合约,然后采取手段使卖方不能履行合约,从而向卖方逼取钱财”。他们认为,这種交易是不正当的、带有欺诈性的,并且宣布:任何参与这種行为的CBOT会员将会被开除。但是,这个声明对于随后的一些投机者的行为没有起到任何威慑作用。在利益的驱使下,尽管有些逼仓行为没有成功,投机者还是想方设法地实现他们操纵市场的企图。
(2)1872年约翰·里昂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失败逼仓。
1871年10月6日,一场举世震惊的大火,“芝加哥大火”摧毁了芝加哥城的大半个城市。芝加哥17个CBOT认可的交割仓库中有6个被烧毁,大大地减少了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小麦库存从800万蒲式耳减少到550万蒲式耳。在此情况下,主要的小麦商约翰·里昂感觉到这是一次很好的逼仓机会。一次,他和一名谷物交易商休·马赫以及CBOT的另一名中间商F·J·戴蒙德结成联盟。
1872年春天,这群投机者开始买进小麦的现货和期货。整个春季,小麦的价格持续上涨。到了7月初,8月合约已经卖到每蒲式耳1.16——1.18美元;7月底,价格上涨到1.35美元/蒲式耳。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谷物大量地涌入芝加哥。7月初,每天运进14000蒲式耳。到了8月的第一个星期,每天运进27000蒲式耳。8月5日,芝加哥又發生了一次大火,烧毁了剩余的一个交割仓库——“爱荷华仓库”,进而使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再次减少了30万蒲式耳。此外,政府公布的关于坏天气的报告也助长了谣言。报告说:新作物将会成熟得很晚,赶不上8月份合约的交割。所有这些消息都意味着市场上存在超买的压力,导致了8月10日的合约价格达到了1.50美元/蒲式耳,15日价格又升至1.61美元/蒲式耳。此时,操纵行为也达到了顶点。
芝加哥市场上如此高的价格促使农场主们加快收割。据称,他们通过铁路运来一種手提灯,使农场在晚上也能进行收割。同时,交易商也通过铁路向芝加哥运进了大量的小麦。在8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每天运到芝加哥75000蒲式耳的小麦,到了19日,就是令人大为震惊的每天172000蒲式耳。而在8月下旬,每天运进芝加哥的小麦达到175000——200000蒲式耳。同时,这段时期正常的交易渠道也颠倒了。通常情况下,小麦从芝加哥装船途经布法罗运往西海岸城市。算上运输成本的话,布法罗的小麦价格应该高于芝加哥。但是在1872年8月,芝加哥的小麦价格太高了,以致货主把小麦从布法罗运回到芝加哥卖给里昂都是明智之举。
事实上,里昂为了使他的逼仓成功,必须把价格保持在一个高水平,因此,也不得不大量买进不断运进的芝加哥小麦。但是,持续运进的芝加哥小麦数量大大超过了他的预期和他的承受能力。他不得不向当地银行借更多的钱。然而,芝加哥银行不愿意再借给他额外的钱了。此外,在芝加哥大火后新建的仓库也开始投入使用。据估计,仓储量增加到1000万蒲式耳,比1871年大火之前还要多出200万蒲式耳,这些都耗尽了里昂的财力。直到星期一的下午,8月19日,里昂还在持续地买进小麦。但是当他得知银行不再支持他时,他停止了,小麦的价格一下子跌了25美分。隔天,里昂逼仓失败的消息使小麦价格又狂跌了17美分。里昂彻底崩盘了,他已经没有能力偿还债务了。F·J·戴蒙德也撕毁了他们的协议,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这起逼仓的企图以失败告终,投机者们高估了自己控制现货市场的实力,在持续增长的现货供应量面前败下阵了。显然,投机者是想利用芝加哥交割数量短缺的时机,但是他们想要实现自己的目的是不容易的:他们不仅要逼空芝加哥的可交割货源,而且还要吸纳芝加哥西部的小麦供应。他们做不到这一点,所做的努力最终失败了。
(3)1888年本杰明·P·哈钦森对芝加哥小麦期货的成功逼仓。
在一次次的成功逼仓后,本杰明·P·哈钦森成为19世纪“逼仓时代”的象征,并受到其它投机者的尊敬。人们给他起了个昵称,叫作“老哈钦”。1888年春天,他开始买进小麦现货和9月份交割的期货合约。据估计,他的平均购入成本在每蒲式耳0.87——0.88美元。老哈钦控制了芝加哥小麦储存量的绝大部分,那时,芝加哥小麦的仓储量大约在1500万蒲式耳。“老哈钦”的买盘被一群专业交易商接下了。这些交易商每个作物年的年初卖空,希望在收割季节的价格下降会让他们的空头平仓获利。这样一来,9月小麦期货市场很快变成了“老哈钦”和空头们的“多空战场”。
直到8月份,小麦的价格还在0.90美元/蒲式耳左右平稳運行。但是,一场严重霜冻的报告传到了芝加哥市场——这场霜冻摧毁了西北部地区的大部分收成。此时,欧洲作物的短缺大概有14000万蒲式耳之多,同时,对“老哈钦”拥有小麦的大量需求也导致价格的持续上涨。9月22日,价格突破了1美元的重要心理支撑点。然而,空方还在持续地卖空,希望哈钦森没有能力吸收小麦供应量的持续增加而撤退,最终让价格跌下去。但是,“老哈钦”不停地买进小麦及合约。
9月27日(9月合约到期的前三天),9月期货合约开盘1.05美元,当天很快涨到1.28美元。一些小空头很恐慌,他们乞求“老哈钦”卖给他们一些合约。“老哈钦”对市场的影响力达到了最大,他决定以1.25美元的价格卖给空头们12.5万蒲式耳小麦。当时,他有能力给期货合约制定任何价格。9月28日,他把合约价格定在1.50美元,但是最大的多头拒绝交割。转天(最后一个交易日),他把价格定在2.00美元,并成为交割价。估计“老哈钦”接受了100万蒲式耳的小麦交割,还有100万蒲式耳的交割违约。除去平均的买入成本,“老哈钦”在这场“战斗”中净赚150万美元。
显然,“老哈钦”预测到小麦的短缺,并从中获利。他知道芝加哥的小麦库存很少,并长期控制了芝加哥有限的小麦库存,足以从空头那里榨取价格在1.00美元/蒲式耳以上的垄断收入。芝加哥小麦的价格在几天内被严重扭曲,逼仓成功了,空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损失惨重。
(4)1909年詹姆斯·A·帕滕被指控操纵小麦市场。
历史上的詹姆斯·A·帕滕作为一名商人和投资者而不是投机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他经常被称为“小麦之王”。在詹姆斯·E·波义耳1929年写的《芝加哥交易所兴衰史》中曾这样评价过詹姆斯·A·帕滕:“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芝加哥最值得称赞的、最成功的商人之一。”虽然屡次有人指责他对1909年5月的小麦期货市场进行逼仓,但事实并非如此。
帕滕从1907年7月开始积累小麦,在作物连续短缺、出口需求很大的条件下保持多头部位。小麦现货的价格从1908年7月的0.85——0.90美元/蒲式耳上升到1909年5月初的1.44美元/蒲式耳,5月25日为1.50美元/蒲式耳。6月1日,现货价格为1.55美元/蒲式耳,在6月中旬,上升到1.55——1.60美元/蒲式耳的范围。这时,有人指责帕滕操纵了5月的玉米期货,理由是交割前帕滕控制了过多的小麦现货并造成价格的持续上涨。帕滕的回答是,虽然他持有大量的小麦现货,但是小麦价格的上升与他无关,较高的价格是由基本的供求力量决定的。
现在看来,帕滕并没有进行逼仓的行为。主要的理由是,6月期货合约的价格高于5月期货的价格,而且1909年确实是欧洲作物短缺的一年,美國的作物价格因此也大大提高。对于帕滕而言,他只是利用可得的信息提前积累了大量的现货,最关键的是,价格的扭曲与他无关。
从这些早期期货市场操纵的典型例子可以看出,当时所谓的操纵就是大巨头之间的多空争夺,争夺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对交易产品基本面的了解和拥有足够多的资金。随着时间的推移,期货交易市场不断规范,交易产品价格扭曲的频率在降低,逼仓成功的次数在下降,交易所对操纵行为的控制和监管也不断加强。为了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制止操纵行为的立法也出台了。
2《商品交易法》出台后法院提起诉讼的市场操纵案例
1922年的《谷物期货法》是第一部对期货市场的操纵现象进行约束的监管立法。1936年,美國以《商品交易法》取代了《谷物期货法》,由政府直接对垄断行为加以监管,将操纵商品期货市场价格的行为定性为刑事犯罪,并规定上诉法院有权对有嫌疑的操纵者提起诉讼。同时,该法律还规定了一个投机者可以持有的最高期货合约数量及期货代理商资金与客户资金必须分别保管。这些规定有效地限制了市场操纵的發生。
(1)1947年Great Western Food Dis abutors 公司操纵鸡蛋期货事件。
1953年,Great Western Food Dis abutors 公司被控操纵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947年12月的鸡蛋期货合约。美國上诉法院指出,1947年12月芝加哥鸡蛋期货合约交易结束前可供交割的冷藏鸡蛋的价格不正常地高于新鲜鸡蛋的价格,而且,12月期货合约的价格也远高于1948年1月的期货合约价格。
12月15日,Great Western占有59.6%的空盘量,22日,占有76.2%的空盘量,交易结束时,占用73.9%的空盘量。在芝加哥的冷藏鸡蛋现货市场上,12月17日,Great Western持有37.6%的可供交割现货;在交易结束的最后三天内, Great Western持有44%——51%的可供交割现货。交易结束前的这些市场份额,大约60%——75%的空盘量以及45%——50%的可供交割现货量,足以证明Great Western公司的市场操纵行为。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起对市场操纵行为的成功诉讼中,法院并不是根据被告Great Western公司在交易结束前几周内的交易记录得到证据的。而且,Great Western公司也没有作出任何异常的举动来增加它的市场份额,它只是在11月中旬建立了多方的仓位并持有到交易结束。法院找到的有利证据是Great Western公司一个雇员的证词。他供认:他的计划和行动是造成12月份和次年1月份合约之间价差的主要原因,通过他的行动使12月份合约的价格大幅上升并最终帮助Great Western公司能够以4.5——50美分的差额清仓。
由此可见,多種因素导致了Great Western操纵市场企图的暴露。如:具有操纵12月鸡蛋期货价格的明显企图,12月期货合约价格的异常高升,在现货和期货市场的大额持有量等。所有这些因素都可以被称之为“逼仓”的主要特征。
(2)1952年G.H.Miller &Co.公司操纵鸡蛋期货事件。
1958年美國上诉法院起诉G.H.Miller公司,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操纵1952年12月的鸡蛋期货合约。由于这一起诉讼的原因及判定结果与Great Western公司的案件非常相似,法院没有很明确地讨论如何界定和度量人为操纵价格的因素,只是仅仅简单地讨论了如何界定可供交割量。
在判定结果中,法院强调了如下因素:G.H.Miller公司在交易结束的前三天内持有大量的多头仓位并占有大量的现货(大约77%以上的空盘量及22%以上的可供交割现货量)。在交易结束的前三天每天的12月合约价格都涨停,空方不得不转而到新鲜鸡蛋市场及外地市场上寻找货源以完成他们的交割义务。
总的来说,这次操纵鸡蛋期货价格的事件与Great Western公司的操纵案非常相似。区别在于,从被告的交易记录和价格证据中只能看出G.H.Miller公司操纵市场的企图,而没有发现非常明确的证据。这就说明了,在按照《商品交易法》进行的案例诉讼中,法院有权判断是否存在操纵的企图,并对企图操纵市场的行为进行惩罚。这就可以使操纵行为在产生严重的危害性之前得到制止。
(3)1963年Cargill公司操纵玉米市场事件。
1971年美國上诉法院起诉Cargill公司操纵1963年5月的玉米期货合约。Cargill公司被控,其通过控制交易结束前近2/3的多方合约及大部分的实物交割物来操纵玉米期货市场。
1963年3月,Cargill公司作为套期保值者在市场上卖出超过800万蒲式耳的空头合约。在4月15日,Cargill公司把持有的空头合约进行平仓,建立了一个多方的投机仓位,并于5月15日达到200万蒲式耳的持仓限额。在5月20日,Cargill公司在高价位平仓。但是,在最后一个交易日——5月21日开始交易时它仍然持有24%的空盘量(189万蒲式耳)。从21日交易开始到上午11:00,期货价格下跌了。在这段时间内,Cargill公司通过购买另外10万蒲式耳的期货来增加它的持仓量。交易在12:00结束,大约在11:45时,Cargill公司提交了一系列的限价卖出委托指令,最终使期货价格由11:02的2.15美元/蒲式耳涨至2.29美元/蒲式耳。在交易接近结束时,Cargill公司持有近62%的空盘量,在交易最终结束时,还有36.5万蒲式耳的未平仓合约在手上。最后,由CBOT出面以2.28美元/蒲式耳的价格卖了大量仓单给空方,空方才将合约进行了交割。
通过调查,法院认定Cargill公司能够得到关于可供交割实物量的内部信息,并利用该信息对空方进行逼仓。原因在于,就在Cargill公司买入大量的多头合约之前,1963年4月12日美國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芝加哥储存有大约280.4万蒲式耳的可供交割玉米。此时,Cargill公司拥有242.1万蒲式耳的玉米,或者说有85%左右的玉米由它控制。这样,法院认定,Cargill公司利用自己事先得到的信息建立了一个主导性的多头仓位,明知道会对空方造成逼仓并进行了这项活动。
3美國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成立后处理的市场操纵事件
1974年,美國國会颁布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法》,创立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此法给予CFTC相当大的权力监管期货交易和交易所的业务活动,阻止期货市场上操纵现象的發生。委员会如果有足够的理由认为某个人操纵或企图操纵期货市场价格,就可以对该人提起诉讼,并陈述这方面的指控。
(1)1979年美國亨特兄弟操纵白银期货事件。
上世纪70年代初期,白银价格在2美元/盎司附近徘徊。由于白银是电子工业和光学工业的重要原料,邦克·亨特和赫伯特·亨特兄弟俩图谋从操纵白银的期货价格中获利。具体过程见图1。
图1 亨特兄弟与1973——1980年的白银市场
白银价格从1973年12月的2.90美元/盎司开始启动和攀升。此时,亨特兄弟已经持有3500万盎司的白银合约。不到两个月,价格涨到6.70美元。但当时墨西哥政府囤积了5000万盎司的白银,购入成本均在2美元/盎司以下,墨政府决定立即以每盎司6.70美元的价格获利。墨西哥人冲垮了市场,银价跌回4美元左右。
此后的四年间,亨特兄弟积极地买入白银,到1979年,亨特兄弟通过不同公司,伙同沙特阿拉伯皇室以及大陆、阳光等大的白银经纪商,拥有和控制着数亿盎司的白银。当他们开始行动时,白银价格正停留在6美元/盎司附近。之后,他们在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以每盎司6——7美元的价格大量收购白银。年底,他们已控制了纽约商品交易所53%的存银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69%的存银,拥有1.2亿盎司的现货和0.5亿盎司的期货。在他们的控制下,白银价格不断上升,到1980年1月17日,银价已涨至每盎司48.7美元。1月21日,银价已涨至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每盎司50.35美元,比一年前上涨了8倍多。这種疯狂的投机活动,造成白银的市场供求状况与生产和消费实际脱节,市场价格严重地偏离其价值。
就在亨特兄弟疯狂采购白银的过程中,每张合约保证金只需要1000美元。一张合约代表着5000盎司白银。在2美元/盎司时,1000美元合10%;而价格涨到49美元/盎司时就显出少得可怜了。所以,交易所决定提高交易保证金。交易所理事会鉴于形势严峻,开始缓慢推行交易规则的改变,但最终把保证金提高到6000美元。后来,索性出台了“只许平仓”的规则。新合约不能成交,交易池中的交易只能是平去已持有的旧头寸。
最后,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在CFTC的督促下,对1979——1980年的白银期货市场采取措施,这些措施包括提高保证金、实施持仓限制和只许平仓交易等。其结果是降低空盘量和强迫逼仓者不是退出市场就是持仓进入现货市场,当然,由于占用了大量保证金,持仓成本会很高。当白银市场的高潮在1980年1月17日来临之时,意图操纵期货价格的亨特兄弟无法追加保证金,在1980年3月27日接盘失败。
价格下跌时,索还贷款的要求降临在亨特兄弟面前。他们借贷来买进白银,再用白银抵押来贷更多款项。现在他们的抵押品的价值日益缩水,银行要求更多的抵押品。3月25日,纽约投资商Bache向亨特兄弟追索1.35亿美元,但是他们无力偿还。于是Bache公司指示卖出亨特兄弟抵押的白银以满足自己的要求。白银倾泻到市场上,价格崩溃了。
亨特兄弟持有数千张合约的多头头寸。单单为了清偿债务,他们就要抛出850万盎司白银,外加原油、汽油等财产,总价值接近4亿美元。亨特兄弟去华盛顿求晤政府官员,试图争取财政部贷款给他们,帮助他们度过难关。此时,亨特兄弟手里还有6300万盎司白银,如果一下子抛出,市场就会彻底崩溃。另外,美國的一些主要银行,如果得不到财政部的帮助来偿还贷款,也要面临破产的危险。在权衡利弊之后,联邦政府最终破天荒地拨出10亿美元的长期贷款来拯救亨特家族及整个市场。
从亨特兄弟操纵白银市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当期货交易所一旦发现有操纵市场行为的企图,就一定要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制止操纵危机的大面积爆发。同时,作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监管机构在解决由操纵引发的风险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监管者在面对由于操纵风险而造成市场机制失灵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实力拿出最终解决危机的方案,以维护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与稳定。
(2)弗兹公司(Ferruzzi)操纵大豆期货的事件。
1989年,弗兹公司被CBOT发现有逼仓的企图,并上报给CFTC。CFTC的最终调查显示,截止到1989年7月10日,Ferruzzi公司当时建立的大豆多头头寸已经达到了2200万蒲式耳。这个头寸数量达到了投机交易头寸限额的七倍,而且这个数字也超过了其他任何市场参与者限仓头寸的五倍,该公司的头寸已经占到了7月合约空盘量的53%。美國期货市场的持仓当时是不公开发布的,发现这一企图后,CFTC向公众批露弗兹公司持有的期货头寸超过当时市场总持仓量的85%。
之后,CBOT采取了三个措施来防止风险的进一步扩大:一是停止弗兹公司进行新的交易;二是要求从7月12日开盘交易开始,任何拥有1989年7月大豆合约净多头部位或者净空头部位超过300万蒲式耳的个人或者法人户必须削减头寸,并且在随后的每个交易日以至少20%的份额递减。三是提高弗兹公司持有头寸的保证金。经过了超跌阶段,市场价位随后反弹。
能够有效地制止这起逼仓案件,主要是因为美國期货市场的监管者——CFTC对期货价格真实有效性的高度重视。CFTC设有经济分析部和首席经济学家办公室,许多经济学家每天密切关注、跟踪所有上市商品的现货市场情况以及期货市场价格的形成过程,发现可疑迹象,及时通过执行大户报告制度等调查、了解市场交易情况,通过同相关现货市场的供需和价格等情况进行比较研究,确认期货价格是否同现货价格严重背离、是否存在市场操纵,严格防范和打击市场操纵的行为。
从Ferruzzi事件中可以看出:第一,当时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所采取的措施是相当必要的,这意味着逼仓事件可以得到避免。第二,市场监管者在密切注视期货市场价格异动、防止风险扩大化方面采取的监控措施对于防范和打击期货市场的操纵行为极为重要。市场监控的首要任务是识别市场操纵威胁和采取预防性措施。对于活跃的期货合约和期权合约,监察人员每天都需要监视大户的交易活动、重要的价格关系和相关供需因素,以此来评估潜在的市场問題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手段予以解决。
(3)1991——1996年滨中泰男操纵期铜事件。
“住友铜事件”的發生,是作为首席交易员的滨中泰男刻意对抗市场的供求状况和蓄意操纵市场的行为所致的。此次事件全面爆发于1996年6月,整个事件持续了近10年。早在1991年,滨中泰男在LME铜市场上就有伪造交易记录、操纵市场价格的迹象,但是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直到1994年和1995年,由于控制了许多交割仓库的库存,导致LME铜价从最初的1600美元/吨单边上扬,最达到3082美元/吨的高位。到1995年下半年,随着铜产量的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卖空者加入到抛售者的行列,但是,滨中泰男继续投入几十亿多头头寸。终于,在1995年10、11月份,有人已经意识到期铜各月合约之间价差的不合理状态,要求展开详细调查。在对每个客户在各个合约上所持有的头寸,及交易所仓库中仓单的所有权有了清晰的了解之后,LME专门成立了一个专业人士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就如何处理进行了探讨。
此时,铜价的反常波动引起了英美两國证券期货监管部门的共同关注,滨中泰男企图操纵市场的行为也逐渐败露。监管部门的追查以及交易大幅亏损的双重压力,使滨中泰男难以承受。1996年5月,伦敦铜价已经跌至每吨2500美元以下,有关滨中泰男将被迫辞职的谣言也四处流传。在这些传闻的刺激下,大量恐慌性抛盘使得随后几周内铜价重挫25%左右。
1996年6月5日,滨中泰男未经授权参与期铜交易的丑闻在纽约逐渐公开。1996年6月24日,住友商社宣布巨额亏损19亿美元并解雇滨中泰男之后,铜价更是由24小时之前的每吨2165美元跌至两年来的最低点每吨1860美元,狂跌之势令人瞠目结舌。事件發生后,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住友商社的亏损额约在19亿美元左右,但是,接踵而来的恐慌性抛盘打击,更使住友商社的多头头寸亏损扩大至40亿美元。